半岛官网登录入口

山西日报传媒集团:以笔墨为舟创新为帆绘就“山河新篇”六大文化公司集团展馆攻略

信息来源:半岛官网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5-08-20 21:48:25


  

山西日报传媒集团:以笔墨为舟创新为帆绘就“山河新篇”六大文化企业集团展馆攻略

  黄河纹样在光影中奔腾如瀑,“山字形”地贴似太行吕梁脉络舒展,青灰主色调晕染出古建砖瓦的沉静……在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的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展区,“山河入画”的意境扑面而来。作为深耕三晋大地的主流传媒集团,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展区紧扣“文化+”融合思路,以“文化+传媒”“文化+科技”“文化+生活”三大维度为骨架,将千年文脉与时代精神熔铸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立体答卷,诠释“山河向新,共创未来”的深层内涵。

  山西日报传媒集团以“文化传播者、产业赋能者、创新实践者”为定位,旗下四张报刊(社)如同四条支流,共同汇入三晋文化的江河。

  《山西晚报》就像是“都市的瞭望塔”,从早高峰的烟火到深夜食堂的暖光,记录城市每一次脉动;《山西农民报》则仿若“田野的麦克风”,田埂上的新农机、窑洞前的电商箱,都在版面上长出乡土的根须;如果把《良友文摘报》比作“百姓生活的调味剂”,能够用通俗笔触拆解生活智慧,让日子多几分滋味,那么,《对联》杂志则可以称为“文化的会客厅”,平仄之间藏着千年文脉,让笔墨丹青在新时代流转。

  四媒联动形成的传播矩阵,就如同太行与吕梁的山水相依。《山西晚报》的都市视角与《山西农民报》的乡土情怀互补,《良友文摘报》的生活智慧与《对联》的文化深度呼应,共同织就山西人的精神家园。

  围绕“文化+科技”,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展区创新设置了“山西晚报(山河+头条)拍报机”。随着“咔嚓”一声,市民可通过拍报机生成专属报纸封面,让自己的照片登上“头版”。这种通过互动技术让普通百姓即时生成的专属“报纸头条”,无疑将传媒属性从“记录者”延伸为“赋能者”,彰显“人人都是山河故事主角”的理念。

  在拍报机旁,一台1982年产自哈尔滨印刷机械厂的老式印刷机也将静静矗立,迎接各界观众。铜制滚筒上的油墨痕迹见证了四十载光阴。“从铅字排版到激光照排,从单机印刷到流水线作业,这台机器见证了传媒技术的迭代”。据了解,如今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印刷厂每天有40余种报刊经数字化生产线余条配送线路送往全省各地,最快实现“凌晨印刷,清晨送达”。

  一老一新两台设备的对话,恰是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守正创新”的生动写照。老式印刷机代表的“铁肩担道义”的初心,与拍报机彰显的“人人都是主角”的理念一脉相承。展区里令人瞩目的还有机器人记者,它搭载语音交互系统,能精准推荐山西文旅景区,还能推介文创产品,并与现场观众“俏皮”互动。

  这些创新实践背后,是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对“科技赋能传播”的深刻探索,如山西晚报旗下“山河+”客户端自升级以来,已实现AI智能推荐、AR新闻呈现等功能,正如工作人员所言:“技术是船,内容是帆,只有二者同频,才能驶向更广阔的传播海洋。”

  在“山河文创”展区,刚满两个月的“山河文创”品牌,以“历史为魂、科技为翼、文创为桥”为理念,让三晋文化走进日常生活。“古韵三晋文创卡牌”是一套承载着山西千年建筑史、文物史的文化珍品,从五代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到唐代五台南禅寺大殿,再到明代悬空寺,牌面将不同朝代的古建瑰宝巧妙呈现……每一张牌都是一处历史地标,既保留了古建的时代特征,又通过扑克这一轻松载体让大众感受传统建筑之美,实现了文化传播与创意设计的巧妙融合。同时,更有众多明星文物例如鸟尊、鸮卣等等,在卡牌中展现出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人们透过扑克领略山西悠久的历史魅力。

  “尝尝这杯咖啡,小米的醇厚里藏着河雾的清甜。”展区特别设置了“山河小米咖啡”体验区,工作人员将会为到场观众冲泡特色咖啡,大家还能买融入了小米味道的咖啡。这杯由武乡小米与云南咖啡豆跨界融合的饮品,源自今年6月山西晚报·山河+记者的一次下乡采访——望着金灿灿的小米田,一个灵感闪过:“让杂粮变身黄金,让咖啡下乡,让小米进城”。于是,在山西晚报的努力奔走与牵线下,经过不断地调配,文博会上将隆重亮相多款小米咖啡,它们会成为连接土地与市场的新纽带。

  同时在“山河文创”展区,即将首次在省内向公众亮相的华北豹智慧玩偶,憨态可掬。这个曾代表山西亮相深圳文博会的文创产品,与山西晚报组成“豹一报”CP,谐音“有好报”。此外,“荟萃山河”主题冰箱贴套盒也将首次亮相,套盒将文化拆解为生活符号:“碳水之乐”系列里,刀削面造型的磁贴能拼出“晋味地图”;“牌面十足”系列复刻的华严寺牌匾,让古建书法走进人间烟火;“晋韵双辉”系列的青铜纹样磁贴,将会成为年轻人装饰工位的新选择。

  “山晚铺子”直播间里,主播们将会在此展示各样的山西特色产品。文博会期间,这里不仅带货大同黄花、忻州糯玉米等特产,还会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行走式直播”带网友云游全场。未来,这些主播们将会把吕梁的红枣、大同的黄花、忻州的糯玉米送上全国的餐桌。

  从报刊上的文字到指尖的文创,从印刷机的轰鸣到直播间的互动,山西日报传媒集团以三大“文化+”板块为支点,撬动着文化传播的新可能。

  作为山西省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军企业,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以“出版晋军·悦读山西”为主题,将在第七届山西文博会文化科技馆(N3馆)打造沉浸式阅读空间。同时,通过系统呈现集团在政治读物、精品出版、媒体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及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创新实践,为参会观众提供一场兼具三晋历史背景和文化厚度与现代科技创意的高品质文化体验。

  在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文博会展览协调组”,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此次参展主要聚焦两大核心目标:全面展示晋版振兴计划实施以来的丰硕成果,以及集团在产业体系调整、业态创新等转型进程中的标志性突破;搭建高效的文化产业项目合作洽谈平台,助力山西文化资源的跨区域展示与深度交流。展厅分为精品出版区、融合创新区、沉浸阅读区、在线直播区四大主题展区,集中反映了集团近五年来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图景。

  精品出版区将集中展示《习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五卷等重要政治读物,全面呈现出版行业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弘扬红色文化、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等领域的成果。展区还将重点展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图书,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好书”、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的精品图书,以及晋版振兴计划评选出的“晋版好书”,并进行现场销售。

  融合创新区作为该集团展示媒体融合与产业创新实践的核心区域,将集中呈现数字化转型、文创产品研究开发等领域的探索成果。展区内将重点展出山西文化资源大模型,其以山西古建、非遗、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为核心,构建“1个基座+6大知识库+N个智能体”体系,覆盖文旅导览、教育研学等场景,展现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成果。

  在线直播区也将搭建专业化直播场景,由集团直播团队按计划开展“晋版好书”推介、文创产品展示等直播带货活动。

  另外,为了将书籍的浩瀚意蕴与书法的灵动神韵完美融合,此次在沉浸阅读区内,采用了独具匠心的设计:顶部采用透纱材质,轻盈飘逸,仿若知识的灵动之纱,其上搭配傅山的书法作品,让古韵墨香自然散发。同时,展台两侧将打造连体书墙,与顶部设计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这个展区,我们将各类书籍在书墙上渐次排列,构建出‘浩瀚书海’的场景,就是想打造可触可感的沉浸式读书场景,让读者置身其中,仿佛踏入了知识的无垠海洋,从而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通过‘晋版好书’来了解我们山西出版集团近几年取得的成果,以及山西出版的美好未来。”“协调组”相关负责的人介绍道。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因此,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将以此为契机,依托山西作为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举办《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丛书新书发布会和红色版画展示等活动。

  据了解,作为山西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丛书编纂项目,旨在对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系统性的学术整理与研究创新,为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扎实文献支撑。同时,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着力加强云冈学、晋绥学等民间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研究,通过此次主题展,将围绕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主题精心策划红色版画展示,生动再现山西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战的光辉历程,对进一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讲好红色文化故事、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在此次文博会上,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还将展示近年来三晋历史背景和文化出版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其中,《应县木塔大木作研究》《山西古建筑档案·永乐宫卷》等精品出版物将作为核心亮点,在本届文博会亮相。

  《应县木塔大木作研究》系列丛书主要是通过精准测绘、文献考证、技艺解析等方式,将这座建筑奇迹的构造原理、营造技艺、历史背景完整记录于纸张之上,使千年木塔的文化价值在典籍中得以永恒传承;《山西古建筑档案·永乐宫卷》对永乐宫宫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核心建筑群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翔实、全面的记录与解析,清晰呈现了元代官式建筑的营造智慧与艺术成就。

  “在第七届山西文博会期间,《应县木塔大木作研究》等多部精品出版书籍的亮相,将成为呈现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彰显晋版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窗口。”“协调组”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此次展会期间,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将通过沉浸式阅读空间,将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科技的创新手段有机融合,既全面展示集团在出版主业与产业转型中的成果,也为山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搭建重要平台,从而让更多人通过读山西文化典籍,穿越浩瀚历史,更好地了解山西、爱上山西。

  站在一块巨大的弧形屏幕前,转动摄像机,脚下仿佛踏上了晋祠古老的鱼沼飞梁,抬头便是悬空寺惊险的凌空飞檐。在山西影视集团打造的沉浸式虚拟拍摄影棚里,观众只需几分钟,就能“穿越”时空,置身于山西地标古建之中,并即时生成一段属于自身个人的“穿梭千年”短视频。这一全新体验,即将在8月21日开幕的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山西文博会)上亮相。

  本届文博会上,山西影视集团不仅带来了沉浸式虚拟影棚,还将重点推介其“生成式AI影视制作实验室”——专业化微短剧生产平台。

  山西影视集团“虚拟拍摄影棚+AI实验室”双擎驱动,将生动展示科技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让每一位步入其中的人,都能开启一场别样的光影之旅!”山西影视集团经营研发部负责人介绍。

  在“科技赋能影视,光影呈现三晋”的主题下,山西影视集团文博会展区的沉浸式虚拟拍摄影棚,依托先进的VP(虚拟制片)电影制作技术,通过90平方米弧形LED巨幕、动态追踪系统与实时渲染引擎,构建出可交互的山西风光虚拟体验空间。

  当摄像机移动,虚拟场景的视角实时变化,参观者立于虚拟影棚,身影便与晋祠鱼沼飞梁的潺潺流水、悬空寺的凌空飞檐“无缝”融合。展区负责人解释道:“传统绿幕需要后期抠像补光,而VP虚拟影棚能轻松实现实时融合,带来沉浸式体验。”这不仅极大的提升了拍摄效率,还节省了成本——省去大量实景搭建、转场和后期特效时间,避开天气地理限制,虚拟场景道具可重复利用,成本降低50%以上。导演能即时看到效果做调整,航拍、穿越、车戏、玻璃反光等高难度镜头也迎刃而解。

  “以前用绿幕,演员对着空气演,现在把观众直接‘扔’进故事里,环境真实,入戏更快。”展区负责人说,VP虚拟影棚真正的完成了“所见即所得”。

  山西影视集团搭建此影棚,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深度挖掘山西古建文旅IP资源。利用精细的数字建模技术,以山西古建为主体构建数字资产,力求精准还原其风雨斑驳的历史痕迹。这些珍贵的数字资产,构成了后续影视创作的“文化基因库”。

  如果说虚拟影棚带来的是“此刻震撼”,那么“生成式AI影视制作实验室”则展示了山西影视集团面向未来的“系统能力”。

  作为山西首个专业化微短剧生产平台,“AI实验室”旨在构建“孵化+制作+分发”全链条,集成AI剧本评估、LED虚拟拍摄、大数据分发等模块,打造“创作构思、数字拍摄、智能剪辑、多端分发”全流程数字化生态链。山西影视集团经营研发部负责这个的人说,目标是“推动影视生产从传统模式向‘科技+文化’模式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力争成为我省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应用的探路者和先行者。”

  接下来,“AI实验室”将积极整合资源,联动太原理工大、山西大学的科学技术人才,传媒学院的专业创作人才以及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和演艺集团的表演人才,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支撑体系。

  AI虚拟技术的另一大应用,是对山西丰富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古建非遗等进行电子采集保存,形成可重复利用的虚拟数字资产。“未来拍雁北古堡不再需要大队人马奔赴朔州,一块硬盘就能把应县木塔‘搬’进片场了。”山西影视集团经营研发部负责人举例说。这极大提高了微短剧生产效率,解决了传统拍摄痛点,解放后期成本,回归创作本身,大幅压缩制作时间,为精品微短剧的快速产出提供保障。“这不仅是集团未来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更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与传承。”经营研发部负责人强调。

  生成式AI影视制作实验室积极做出响应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及“微短剧赋能百业千行”的部署,以“科技+文化”融合思维重塑影视生产逻辑。实验室专注于精品微短剧的打磨,着力在思想深度、艺术表达与制作水准上实现跃升。未来,山西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将通过AI技术转化为轻量化、年轻化的优质微短剧产品,既为文旅传播开辟鲜活路径,也为实体经济赋能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从而筑牢山西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省属影视文化企业,山西影视集团立足山西文化资源,创作生产电影300余部、电视剧100余部、纪录片60余部。《幸福生活万年长》《于成龙》《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等作品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情归陶然亭》《土地志》《这一年》等电影也收获“华表奖”“金鸡奖”等国内外大奖。

  从上届文博会至今,集团在影视剧创作、产业建设、社会责任三方面持续发力:电视剧《走向胜利》《太行奶娘》取得发行许可,正在积极发行中;电影《申纪兰》在全国院线上映;纪录片《河东裴氏》《百年工运在山西》陆续完成;网络电影《前途海量》在爱奇艺平播,并地区院线;电影《战地黄花》正在紧张拍摄中。产业端,集团与科技公司合作,在太原铜锣湾、长治潞州剧院合作共建两家LED电影放映厅;虚拟拍摄、AI辅助创作全面铺开,制作效率不断的提高。社会效益方面,2023年以来共组织“幸福追忆”电影公益放映活动160场,农村院线万场。

  在本届文博会展区,山西影视集团用一块弧形LED屏、一套“思考”的AI系统,将山西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拆解成可体验、可计算、可再生的数字资产,也把“文化+科技”的国家战略落地为可见、可感、可传播的山西实践。

  技术是手段,故事是灵魂,产业是未来。当这些虚拟场景未来真正融入影视拍摄、古建存档、景区夜游、数字社区……山西故事将不再仅仅停留于屏幕上的讲述,而是成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是山西文化数字化进程最生动的注脚。

  步入第七届山西文博会展馆,山西演艺集团展区令参观者宛若沉浸在一座微型的艺术殿堂:现代简约的模块化几何结构层层叠立,模块间灯带流转、光影起伏,无声诠释着艺术的韵律。主背景墙LED屏循环播放的精品力作片段在环绕立体声的包裹中,瞬间将观众拽入“舞台中央”……

  精心设计的空间,不仅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舞台,更是山西演艺集团在精品创作、文旅融合、品牌塑造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丰硕成果与澎湃创新活力的立体呈现,为文博会注入强劲的文艺动能。

  此次文博会期间,山西演艺集团的整个展厅以现代简约的设计语言为核心,通过立方体、长方体等基础形态的组合与堆叠,构建出层次丰富、灵活多变的展示空间。每个模块表面都嵌入高清屏幕、灯箱、图文展板,实现静态展示与动态影像的有机结合。“既能突出视觉上的冲击力,又能满足多种内容的展示需求。”山西演艺集团文博会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说。

  从8月16日进馆布展开始,工作人员在搭建模块时就精心设计灯带的光影变化与模块的动态配合,这个设计巧妙地隐喻艺术深层的象征意义,又兼顾了美学价值,还突出了展厅的功能性与艺术性。同时,布展区LED屏循环播放经典剧目片段,将为参观者打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展厅中,五大主题展板,构成了剧目巡礼核心:从庭院沉浸剧《小二黑结婚》、实景演艺《苏庄往事》,到民族管弦乐《山西印象》;从斩获大奖的话剧《右玉》,到红色经典《初心之路》、方言轻喜剧《社区食堂》;从演出几千场的《再回延安》,到魔盒喜剧《新小二黑结婚》、神话儿童剧《山海经之应龙飞天》……展墙串联起近百部力作,全景呈现山西演艺集团“百花齐放、协同发展”的创作生态,彰显山西文化事业的蓬勃生机与创新活力。

  山西演艺集团自2011年成立以来,依托山西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与红色资源,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成为全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生产的主力军。旗下汇聚省歌舞剧院、省话剧院、省曲艺团、省交响乐团等8家子公司,十余年硕果累累,成为闪耀三晋、走向全国的文化名片。

  多年来,集团深挖本土资源,推出三大类精品:红色题材作品《火花》《初心之路》《东征》等屡获国家级奖项;文化根脉之作《黄河》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三把锁》两获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山西好风光》《寻根大槐树》奏响三晋韵律;探索多元发展的方言轻喜剧《社区食堂》、生肖儿童剧《无敌鼠大侠》以生活化表达赢得市场,话剧《右玉》更荣获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共有近50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彰显创作实力。

  近些年,山西演艺集团积极做出响应“两个转型、文旅先行”战略,发挥资源优势进军旅游演艺,先后在高平苏庄喜镇推出《小二黑结婚》《苏庄往事》等情境体验剧与沉浸式演出。同时,还联动五台山、太原影都打造旅游演艺,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共生共荣。集团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常年开展“送戏下乡进村”“文瀛大舞台”“学府艺苑”“三送三进”“高雅艺术润民心”百场交响乐演出等惠民活动;精心培育“天下黄河”“好悦来”剧场等演艺品牌。2024年全年演出2250场,吸引观众55万人次,并赴摩洛哥、西班牙、日本等国演出,推动三晋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本届文博会期间,山西演艺集团承办的“山西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也将持续至9月23日。其间,有10部革命题材精品力作将在山西大剧院、太原工人文化宫等四大剧场免费连续演出20场,涵盖话剧、戏曲、舞蹈史诗等多种形式。同时,山西演艺集团也将发布重点创作与展演计划——创排民族歌剧《太行颂》,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深挖三晋文脉,推出大型交响传记《关公》、音乐歌舞剧《爱的建证》;创作民族管弦乐《中华》、排演话剧《社区食堂变奏曲》等。

  接下来,山西演艺集团将继续深度打磨《于成龙》《晋绥儿女》《黄河》等经典剧目,持续推动明星版《立秋》等剧目的全国巡演。同时,惠民工程将构建全域演出网络,继续深耕品牌,全年常态化运营“学府艺苑”“文瀛大舞台”等惠民工程,高质量完成“文艺轻骑兵文化援疆”专项演出,落实“山西省2025年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工程。

  从文博展台的光影律动,到黄河之滨的实景交响;从惠民剧场的欢声笑语,到全国巡演的铿锵足音,山西演艺集团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蓬勃的创新活力,生动践行着“创机制、强管理、聚人才、出精品、赢市场、优服务”的发展理念。本次文博会,是其阶段性成果的一次立体化、沉浸式汇报。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文博会,让观众直观感受到‘IPTV+’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技术+内容+服务’三位一体的生态体系。”山西广电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山西广电传媒集团展区位于潇河国际会展中心文化科技馆(N3馆)C3展位,总面积156平方米,采用开放式布局,以确保参观者可自由、流畅抵达各功能区,并在不同板块获得沉浸式、差异化观展体验。

  展区内,中心核心区域以“科技树”的形式,展现了集团的主体业务板块,包括山西IPTV移动、联通、电信三个平台,报纸出版、优购物频道、培训学院等,生动诠释集团“基于互联网大屏端以电视直播信号集成审核分发为主业,以媒体深层次地融合为发展趋势,涵盖报纸出版、电视购物、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内容信息集成供应商”核心定位。

  “‘科技树’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集团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目前山西IPTVAI语音交互准确率达98%,5G传输时延低于20毫秒,4K超高清节目覆盖率达80%以上,“观众通过语音就能代替遥控器,立刻寻找自我想看的电视节目;通过触摸AI康养遥控器按键,就能够检测心率、血氧等8项健康数据,并查看趋势变化分析建议等,这些都是技术赋能的直观体现”。

  成果展示区进一步解密了IPTV在内容宣传、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成果:山西IPTV移动、联通、电信三大平台覆盖全省86%以上县级区域;三晋先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山西村超、看中国、云K歌等一系列内容精彩纷呈,“五级360安全管理体系”在全国广电行业进行推广并得到业内高度认可。“我们不仅自己做技术,更输出可复制的‘技术+服务’方案,这是广电的社会价值。”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IPTV+”的无限可能,在展区四周的功能区得到充分展现。左侧文创区与电商直播间的联动,是“媒体+文创+电商”深层次地融合的“微缩景观”。“这组书签图案取自山西古建筑榫卯结构。”工作人员介绍,展区内的摆件、冰箱贴等20余款文创产品,多数以山西非遗、历史背景和文化为灵感,设计精巧,晋韵深厚,是传播山西文化的鲜活媒介和有效桥梁。

  电商直播间里,主播现场演示“电视下单”全流程:“观众在电视上看到这款文创产品冰箱贴,通过拨打电话或手机扫码,就能直接订购。”直播间负责这个的人说,文博会期间,将推出多场直播活动,涵盖农特产品、文创周边等。

  “一老一少”是山西IPTV的核心用户群体。老年专区集中展示了山西IPTV线上“晋美芳华·老年专区”与线下“山西老年大学晋阳湖分校”介绍海报、课程集锦(书法、智能手机教学等)。与之呼应的少儿专区,则是孩子们的乐园。大屏播放着《汪汪队立大功》《熊出没》等动画片,工作人员会演示家长管控功能;地面体感游戏区里,孩子们蹦跳着“切水果”“踢足球”,实时动作捕捉让欢笑此起彼伏。现场还会免费发放少儿IP头像书签,售卖《小泼猴》丛书等。

  从少儿到老年,从科普到康养,山西广电传媒集团用“全龄段覆盖”诠释“服务人民群众”的初心。

  “整个展区像一个‘可触摸的IPTV’,观众不是在‘看展’,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工作人员这样概括布局理念。156平方米的空间里,开放式动线让观众能自由穿梭于各功能区,在互动中深化对“IPTV+”的理解。

  这种沉浸式体验还体现在细节设计中,延伸到更广阔的产业领域。右侧科普专区内,不仅有科普节目海报,IPTV科普资源介绍,如科普实验片、在线课程等,还放置AI下棋机器人、AI仿生机械手掌、量子互动球等仪器,现场还会有专门的讲解员指导操作,强化互动。“慢游山西”演示区里,点击触摸一体机,就能“穿越”到平遥古城的明清街巷,这正是“IPTV+科普”“IPTV+文旅”的落地场景。

  为期5天的文博会,山西广电传媒集团展区勾勒出一幅“科技赋能文化,媒体服务民生”的生动画卷。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融合,从全龄服务到互动体验,每一个细节都在诠释“智屏连万家,晋享新视界”的深层含义——IPTV电视不仅是一块电视屏,更是连接党和群众的“连心屏”、推动产业升级的“赋能屏”、传承山西文化的“传播屏”。

  中国广电山西网络有限公司展区位于潇河国际会展中心文化科技馆(N3馆)C18展位,将以“建设新型广电网络赋能文化数字转型”为主题,邀您见证一场从“看电视”到“用电视”、从“传信号”到“赋新能”的产业革命。以公司发展历史为主线,战略定位、资源优势、文化数字化、应用场景四大板块如同四块精密芯片,共同组成新型广电网络的“操作系统”。

  在战略定位板块,通过大屏宣传片与立体展板,能更直观地理解新型广电网络的“三大职责”与“五大功能”,作为基础设施网、内容服务网、监测监管网,它既是主流舆论的传播阵地,也是公共服务的惠民通道,更是数字文化的赋能载体、综合信息的服务平台和国家应急的支撑力量。

  在展区中心位置,一座会“说话”的山西地图沙盘十分吸睛,这里展现的是全省广电网络资源。光影交错间,4143公里骨干网如银线余公里市内干线则像毛细血管,深入城市肌理。400G省干传输、100G市干互联、10G县级光缆接入方式,让“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络像数字高速公路网,每一秒都在迸发数据的活力,成为支撑山西数字化转型的“神经网络”。

  在资源优势板块中,依次陈列的标清、高清、超高清机顶盒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黑白电视机,仿佛一条跨越半个世纪的时光隧道,直观呈现了电视技术的迭代历程。而2025年被称为“超高清元年”,随着超高清插入式微型机顶盒正式推广的节点慢慢的接近,电视技术将进一步升级。

  “这个超高清微型插入式机顶盒,只有优盘大小却能让‘老电视’秒变智能终端。”中国广电山西网络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拿起展品演示,“配合三模通用遥控器,老人小孩都能轻松操作,这就是科学技术的温度。”从老式黑白电视机到超高清机顶盒,不单单是分辨率的提升和功能的增加,更是电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从插入式微型机顶盒、通用遥控器的千万级部署,到一体化电视的百万级部署,既彰显着技术落地的强劲动能,更凸显了“双治理”向纵深推进的坚定决心。作为“双治理”的亮眼成果,“重温经典频道”依托技术升级,经典内容实现高清化、便捷化呈现,老电影、老剧集等文化瑰宝重焕生机。丰富、智能、便捷、安心,电视变得更像一位贴心的数字管家,悄然改变了人们与世界的对视方式。

  丰富的资质资源是中国广电山西网络有限公司的“硬核底气”: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基础电信和增值电信业务、5G商用牌照等牌照资质证书整齐排列,彰显着公司深耕行业的坚实根基。

  按照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工作推进要求,依托现有有线G网络和相互连通平台,中国广电山西网络有限公司作为责任建筑设计企业承担着山西省文化数字化战略的7项重点任务。

  在200余平方米展区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山西省域中心”“国家文化专网山西段”等关键词格外醒目——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山西将搭建起文化数据的省域“高速公路”与“存储中枢”。而“文化计算体系”“省域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的规划,直指文化资源的高效处理与便捷流通,让古籍、非遗、红色文化等“沉睡”的资源,通过数字技术“活”起来。

  更令人期待的是,“数字化文化体验线下场景”“‘大屏’‘小屏’融合”等内容,预示着公众未来能通过多元渠道触摸数字文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的推进,则将让数字红利惠及三晋大地每个角落。

  广电5G的“700M黄金频段”具有频率低、覆盖范围广、穿透能力强等特性,让信号无处不在;目前5G用户达数近50万户,192号段套餐包含大流量、大语音等实用内容,使用户得到满足日常通话、视频聊天、在线娱乐等多元化需求,以“惠民”为核心,彰显“慧家”优势,降低了群众使用5G服务的门槛。针对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广电5G还量身定制了专属产品,校园、青年、银发、劳模、军人等群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5G方案。

  智慧应用区的展示尤为直观生动:智慧校园系统清晰呈现了如何借助智能监控与定位功能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数字乡村平台演示了村务通知一键发布等公共服务在线办理的便捷流程;农高区的“智慧农业大脑”更是通过精准分析土壤墒情、气象变化等数据,为农户提供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种植指导,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工作人员指着一块块内容详实的展板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十多个智慧项目“开花结果”,赋能教育、乡村、农业等多个领域。智慧煤矿场景也为我省矿山智慧化建设和安全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逐渐增强了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效能,实现了智慧广电行业应用的新突破。

  作为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主体单位,中国广电山西网络有限公司正以省级应急广播平台为核心枢纽,全方面推进全省应急广播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依托全省广电网络的广泛覆盖资源,统筹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应急广播平台的一体化搭建,致力于构建“横向打通、纵向贯通”的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其中“应急广播+智慧消防”系统的展示尤为亮眼——该系统可实现火灾隐患实时监测、火情快速预警及疏散指令精准播报,让参观者切实领略“广电力量”为应急保障工作带来的助力。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