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服饰有着悠长的前史。跟着时刻的推移,藏族服饰在传承中不断演化、开展,逐步形成了丰厚多样的样式和风格。
作为藏族服饰的首要类别之一,服饰的基本特征明显,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以及琳琅满目的金银珠玉饰品等特征,不只表现了藏族公民的审美观念,更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休戚相关。2018年6月,服饰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在城北的雪堆白传统手艺艺术校园里,本年60岁的洛桑麦朗正俯身辅导两名学生。洛桑麦朗于1965年生于昌都八宿县,1983年,他赴体系研习服饰制造。“那时的藏装样式单一,颜色也单调。”回想往昔,白叟口气中满是慨叹。之后,洛桑麦朗在市堆龙德庆区的一所手艺艺校园执教。他教授学生服饰制造技艺的一同,也谦虚向来自安多、康巴等区域的学生讨教当地藏装制造特征。这种博采众长的阅历,让他成为通晓西藏全域服饰制造技艺的大师。2019年,洛桑麦朗被颁发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明遗产项目藏族服饰(服饰)代表性传承人的称谓。2022年,他又被颁发首届市工艺美术大师称谓。他撰写的汉藏双语《民族服装制造》,也成为藏装制造从业者的重要教材。
现在,洛桑麦朗培育的百余名学生已如格桑花般绽放在高原各地,在他的鼓舞下,年青的设计师们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审美融合。走在街头,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身着富丽的藏装,和当地白叟身上的传统藏装相映成趣,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景色。
8月19日在老城区拍照的身着藏装的游客和正在歇息的本地市民。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洛桑麦朗来到结业学生开设的店肆,现场演示制衣过程中的细节(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洛桑麦朗(右)在结业学生开设的店肆问询生意状况(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模特在八廓街“繁饰天然·衣彩——新年服饰秀”活动中巡游(2025年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洛桑麦朗和学生一同制造的各类藏装(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洛桑麦朗来到结业学生开设的店肆,现场演示制衣过程中的细节(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洛桑麦朗(右)和结业学生在甜茶馆吃午饭时答复学生的问题(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模特在首届西藏“衣脉相承”服饰文明周走秀现场展现传统服饰(2025年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在首届西藏“衣脉相承”服饰文明周上,小朋友在展现各式藏装(2025年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